这边,3-4万元的墓穴销售得热火朝天;那边,400元一个的花坛葬3年来无人问津。如此鲜明的对比,发生在上海一家大型墓园内。尽管“无土可葬”的现实早已摆在面前,但节地葬在沪近年来的推广依然步履维艰。记者昨日采访获悉,上海已为节地葬定下了“硬指标”,5年内占葬式比例需达近三成。为此,新开墓区必须100%推行1平方米双穴的小型墓,而海葬补贴也会进行大幅提高。
有了节地葬却兴趣不大
昨日,上海嘉定松鹤园内,占地29亩的“怡心园”正式落成。这个目前申城zui大的节地葬式,以壁葬为主,辅以花坛葬、树葬等,共可以安置6万个穴位,预计可节约土地120亩。
然而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在该墓园中,节地葬并不是新鲜事物,但多年来肯接受的市民却并不多。松鹤园原先的1万穴壁葬,20多年来加上动迁的数量,也仅只有一半“有主”;而2009年开设的花坛葬花费仅400元,占地不过0.01平方米,到现在还没售出过1穴。
“我们普通的墓穴要卖到3-4万元,销量还非常好;但节地葬往往再如何推销,不少市民依然兴趣不大。”松鹤园党支部书记林建军坦称,百姓传统的“入土为安”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,哪怕是一些收入不高的困难人群,也会咬牙选择前者。
推广要设硬指标
据了解,上海44家公墓内,都不约而同地面临着松鹤园的尴尬,设立了节地葬,却往往乏人问津,不少市民总是以“面积太小”、“不大气”为理由婉言拒绝。
尽管如此,对上海市公墓的管理部门而言,节地葬的推行不仅是势在必行,而且需要给出硬指标。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就表示,上海是我国zui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,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葬式结构发展,现存的公墓用地将很快耗尽,绝大多数经营性公墓将面临无法推出新墓地的窘境。
“总量不过7000亩,已用去了5000亩,存量还在以每年150亩的速度在消耗。”吕春玲表示,十年来上海从未开放过新增墓地的土地审批,以这个速度消耗,“无土可葬”即将到来。因此,必须加大节地葬式的推广,哪怕目前受众还不多。
“通过多年努力,上海目前已基本形成‘80191’的葬式结构格局,即80%的逝者是传统土葬,约19%是节地的树葬、壁葬、骨灰深埋降解等葬式,约1%是骨灰撒海葬式。”吕春玲指出,5年内,“80191”要升级为“70282”,即节地葬的比例需要上涨9%,海葬也要增加1%。
新开墓区实行小型墓
下周,上海中心城区7个区民政部门已将约福寿园海港陵园,共进公益节地生态葬。除了五保家庭、支出性贫困家庭、优抚对象等其殊困难群体之外,各种收入状况的群体只要有需要,都可以选择这种公益服务。
吕春玲告诉记者,上海将通过各种方式推广节地葬式,新开墓区内必须全部满足双穴不高于1平方米,而海葬的补贴也将大幅提高,“而未来非节地葬墓穴的价格肯定还会有所增长,使用经济杠杆予以调配。”